這一篇是我跟隨金菩提上師學習非常喜歡的。分享給大家。官方資料點這裡:
金菩提上師:放下貪婪和執著
我們要想修得好,師父教的方法就要去做,不要有貪圖某種法力的心理,但是,我們有一個大的追求,就是覺悟、成就、健康、快樂。比如說,我的牙不好,修的時候我就想,佛的光趕快跑到我的牙上來吧!結果越練越痛,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,自己的精神力量會將這裡封鎖住,能量反而進不來。
我在前兩年講過,人體的健康之道,實際上是人體的平衡之道。一個地方能量過強會得病,虛弱了也會產生疾病,能量不強不弱,這才叫健康。說到這裡,我就想到《心經》裡所講的: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這裡面其實也有一點相似的訊息。這時候的舍利子是什麼?是這位觀自在菩薩。祂是在一種什麼樣的境界裡呢?沒有思考,沒有判斷,沒有個人的傾向,那是禪境中的一種深層意識。盲人看不見這一切色彩,看不見你穿戴的東西和漂亮衣服的牌子,他給你的感覺通常會比較公平。而我們是不去思考它是好還是壞,是喜悅還是悲傷,或者是不是喜歡這個聲音。在深層的禪境之中,正是讓我們打破這種分別心而獲得根本的平衡,那就是不上不下、不偏不倚、不左不右。只有這種公平自在之心,才能獲得大自在。
因此,《心經》的開篇就是「觀自在菩薩」。為什麼叫自在菩薩,不叫觀世音菩薩或文殊菩薩、彌勒菩薩呢?是因為放下了一切的執著、判斷、感覺、分析、對比,讓自己在一切歸於零之後的大平靜中獲得大自在。這種大自在的結果就是大智慧。在這種境界裡,再看人生,就像看別人的故事。有一部電影就是這樣:一隻螳螂在企圖將前面那個吱吱叫的蟬捉住的時候,牠身後的黃雀已經悄悄地張開了嘴等著吃牠,這個時候,你就是一個觀眾。但是,很多人不是螳螂就是蟬,要嘛就是黃雀,黃雀之後,還會有一隻貓頭鷹在盯著。而回歸到禪的大自在境界,自己的那種貪欲心、嗔恨心、對比心乃至失望心都沒有了,就是說,明白了那些都是虛假的。
我們來分析螳螂捕蟬時的心境。螳螂舉著牠的大刀爪子,看著前頭的小蟬想:你還自己唱歌呢,一會兒老子一刀就把你砍了,把你吃了。沒吃之前,螳螂心裡就想著大腿的肉是什麼味道、後背的肉是什麼味道……牠沒有想到,後面那隻黃雀也正在琢磨著:這隻螳螂把蟬吃了之後,我一塊兒吃是什麼滋味?啃完了肉,再像廣東人一樣把骨頭煲個湯吧。全都各自做著美夢,品味著對方的美好,實際上卻僅僅是一場美夢加噩夢而已。最終的結果就是:貪心一生,最後被貪所滅。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呢?就不如當初不做。
把這些看透了,才會回歸於最最原始的清淨自在、無分別的境界——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。不生,就是貪念不生、分別心不生、嗔恨心不生,乃至覺悟心不生,一切心都不生起,才能自在。當這一切念頭全部平息之後,一切該發生的故事就會在你的世界裡開始演出,而這個時候,你看世界就像看別人的故事和電影一樣。
金菩提宗師 Grandmaster JinBodhi(中文)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inbodhiworld
金菩提宗師 Grandmaster JinBodhi(英文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inbodhienglish
金菩提宗師 菩提禪修官網: https://www.puti.org
金菩提宗師 菩提禪修 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bodhimeditation
金菩提宗師 授權 慈悲音網站:https://www.cibeiyin.com
金菩提宗師 授權 如來論壇:https://www.putihome.org
菩提效果網:https://www.putixiaoguo.com
金菩提宗師 授權 菩提下載庫:https://www.putilibrary.org